近日,中国长征十二号火箭从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升空。发射后不久,菲律宾巴拉望东部海域传来五次震耳欲聋的巨响天弘忧配,瞬间引起了当地的关注。菲律宾政府立即作出回应,声称这几声“雷鸣般的巨响”威胁到国家安全,甚至召集了军方和外交部进行处理。然而,经过技术层面的确认,事实证明,这些声音并没有构成实际威胁。尽管火箭飞行轨迹经过巴拉望岛附近空域,但监测数据显示,发射过程中并没有任何残骸落入菲律宾控制的区域。
尽管没有实质性威胁,菲律宾政府依旧把这一事件提升为外交争议。菲律宾方面要求中国对此次“频繁飞越”的行为进行解释,甚至警告民众远离可能含有有毒燃料的残骸。但从技术层面来看,这一情况并不成立。首先,火箭发射产生的声爆和阶段分离时的冲击波是火箭发射中的常见现象,不具备任何异常性。中国的这次发射任务非常透明,轨道参数早在发射前通过官方途径向公众公布,完全符合《外空条约》规定的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原则。
其次,长征十二号火箭作为新一代环保型火箭,其一级燃料舱在重新进入大气层前已完全耗尽燃料。二级发动机则采用了二次点火技术,以确保精确入轨。该火箭的90%以上部件会在大气层中烧蚀消失,剩余的极少数残骸不可能造成任何威胁。此外,任何极少的残骸也会通过国际海事组织进行妥善处理。
展开剩余72%至于菲律宾方面提到的“有毒物质”天弘忧配,实则是航天行业普遍使用的肼类燃料。肼类燃料在高温环境下会分解成无害的物质。因此,菲律宾当局的“有毒威胁”完全没有事实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进行的类似发射任务从未发生过涉及他国领土的残骸坠落事件。
菲律宾方面坚持炒作这一话题,其实并非出于对安全的担忧。事实上,即便连菲律宾自己的航天局都确认并未发现任何碎片,但政府依然继续炒作此事。这一情况背后的原因其实更为复杂。从外部来看,马科斯政府目前正面临三大内外挑战,而这也可能是他借助中国问题转移国内矛盾的策略。
首先,菲律宾经济正面临严重困境。马科斯在国情咨文中曾夸耀“经济表现良好”,然而,数千名抗议者涌上街头,高喊“解决贫困,惩治腐败”。实际上,马科斯自上任以来并未在经济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今年第一季度,菲律宾的外资流入骤降82%。而马科斯竞选时承诺的“20比索大米”如今已涨至38比索,价格几乎翻倍。此外,腐败问题持续困扰马科斯政府,虽然他声称要严打官员贪污,但菲律宾民众却始终没有忘记他父亲马科斯总统时期的腐败历史。
其次,马科斯政府的政治危机愈演愈烈。最近,菲律宾参议院以压倒性票数驳回了针对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的弹劾案,这场由马科斯阵营发起的政治攻击彻底失败。与此同时,最高法院也裁定弹劾程序违宪。莎拉成功度过了政治危机,并且在三年后有可能竞选总统。而杜特尔特家族则通过此事件成功实现了反击,其盟友马可列塔参议员获得了参议院“蓝带委员会”主席一职,该委员会负责调查政府官员的渎职行为,未来杜特尔特家族可能会对马科斯进行调查。
第三,马科斯政府还面临外部压力,特别是来自美国的经济压力。最近,马科斯访美期间,美国宣布对菲律宾商品加征19%的关税,菲律宾则被要求对美国市场全面开放零关税。许多菲律宾人认为这不仅是一个不平等的经济条约,简直像殖民时代的“强制协议”。更为讽刺的是,正是在同一周,美军获得了在菲律宾四个新军事基地的使用权。菲方预测,这一协议可能导致菲律宾损失270亿到320亿比索,而美国的汽车和大豆将大量涌入,极有可能摧毁菲律宾脆弱的制造业。
此外,特朗普还宣布将对半导体产品征收100%的关税,这对菲律宾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组装车间”,菲律宾的电子产品出口在2024年将达到39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一半。如果美国实施这一关税,菲律宾的半导体产业将遭遇重创,而中国作为菲律宾半导体出口的重要中转站,也可能受到影响。这对菲律宾的经济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马科斯似乎只能将焦点转向中国,以此来转移国内矛盾。因此,最近菲律宾政府频繁炒作南海问题,甚至在台海问题上表态,宣称一旦中美在台海发生冲突,菲律宾将不会保持中立,而是将积极介入。这种做法显然是马科斯为寻求美国的支持而采取的外交策略,试图通过制造“安全危机”来吸引外界注意,并寻求特朗普政府在贸易问题上的“宽容”。
然而,尽管马科斯采取了这些外交手段天弘忧配,显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这些策略有效,菲律宾经济就不至于陷入如此困境,民生问题也不会如此严峻。如果马科斯继续坚持这一条路走下去,恐怕他面临的将不只是国际上的压力,还有国内的政治风暴,他的总统职位也可能因此不稳。
发布于:天津市卓信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